Da课堂 | 情景剧赋能商务德语实践教学 ——以“金融支付”为主题的跨场景应用与创新

来源:国际交流学院发布时间:2025-03-12

   以下文章来自XDSISU外院新青年,作者外院新媒体中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及职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
上外贤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号召,以“语言+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文化理解力与多语言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上外贤达学院外语学院德语专业实践类课程《商务德语综合实训》系列课程应运而生,课程聚焦“语言+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国际文化理解力与德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模拟真实商务场景,开展情景剧这一创新形式,赋能商务德语实践教学,探索出一条“做中学、演中练”的实践育人新路径。

  

 1. 案例主题

     本次实践项目主题为“日常金融支付”,面向德语系中本贯通班二年级学生招募演员,围绕餐厅埋单、超市结账、网上购物、银行转账等四个高频场景展开情景剧设计,通过脚本创作、语言打磨、场景模拟与视频拍摄,强化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技巧。

2.教学设计

       教师运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着重突出“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 learning)”环节。首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求设计支付场景,每个场景都围绕特定的商务德语表达和文化礼仪展开,确保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掌握专业语言技能。其次,将任务拆分为脚本撰写、情景模拟、实地拍摄三个步骤,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始终。最后,明确每个步骤的截止时间和预期要求,确保拍摄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 实践过程

 #01 脚本撰写与语言优化

    学生两人一组分工撰写脚本,融入德语商务用语及文化礼仪。教师结合金融场景的真实案例修改脚本,补充专业术语,并嵌入跨文化冲突案例,确保内容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

#02 情景模拟与语言强化

    学生在教室模拟场景,教师针对语音语调、敬语使用及肢体语言等进行纠错,强化职业化表达。通过德国支付方式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习惯。

#03 实地拍摄与成果固化

    借用校图书馆咖啡厅、校园超市、实训室、研讨室等场地,聘请智慧树专业拍摄团队,采用分镜头脚本拍摄。后期剪辑中插入德语旁白、字幕及支付流程关键术语,形成可复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 1/3
  • 2/3
  • 3/3

#04 经验成果

    参演学生100%掌握日常金融支付场景专业词汇,能规范使用商务德语完成支付全流程对话,并通过角色代入解决实际问题,职场应变能力显著提升。组织未参演学生观看教学情景剧,布置场景续写、分组录制音频视频等任务,实现能力迁移与教学资源效能最大化。

   本次情景剧拍摄是教学团队在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商务德语综合实训》过程中的全新尝试,通过“做中学、演中练”的模式,破解传统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枯燥的痛点,为培养应用型德语人才提供了创新路径。课程负责人吴琼老师表示:未来,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拓展情景剧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主题聚焦-任务驱动-实景输出”这一实训流程,或可为商务外语类课程提供可复制范例。

供稿:外语学院

供图:外语学院